高考作文与旅游的意味
日渐生活化的高考题目寓于了现代社会的生活主题自然情理之中,旅游因素在高考作文中的出现也是自然而然的,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令人心悦的好兆头
□刘思敏
2014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新鲜出炉的作文题目照例又成了网上热门话题。初看起来有些令人目不暇接,似乎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其实,我们不难找出可以将落入高考这个“玉盘”的“大珠小珠”串起来的新主线——那就是旅游。
粗略分析,现已公布的各省市自治区作文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同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有关的:两人过独木桥、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什么是不朽、穿越沙漠和自由、门与路;(2)同文化体验有关的:老规矩、空谷(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开窗看问题(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山顶的风景、假如有一款芯片、剧本修改谁说了算!(3)同旅行经历有关的: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不要给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喂食)、科技改变生活?(祖孙两人坐在山上看风景)、胶片与数码时代、租房(一个游客度假的故事)、课内外学习探究。
在文化的深处,这三类主题都能够从旅游的视角得到解读。依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个体之所以存在,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马斯洛将自我实现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如此看来,认识自己和成为自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生的本质就是体验。当今的流行语“人生必须经历两件事: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道出了人生本质体验的两大核心支柱:爱情和旅游。爱情让我们与动物不同,也由此与众不同,而旅游则是有灵性的我们与生物的我们的分野,旅游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成为一个“自我肯定”的人,成为那个最原始的拥有生命本能的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的知识只有通过行万里路,通过生活体验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
直接与自我实现密切相关的第一类题目,如“两人过独木桥”关联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现代社会的深度分工和全球一体化使得合作变得更加至关重要;“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什么是不朽”等启迪人如何站起来、怎样才能让生命有意义,是生命体验的基本内涵。因为文化体验是旅游体验的核心诉求,第二类题目从旅游视角解读更具意义。旅游作为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征的活动,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文化,用他人的文化作为镜子来反思自己的文化,以不同的视角来看“老规矩”;带着审美的心上路,就“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也即所谓“青青翠竹总是般若,郁郁黄花皆是菩提”;“假如有一款芯片”让人获得知识,我们的旅游境界自然会更上一层楼;有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空谷”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如何观“山顶的风景”和“开窗看问题”则取决于个体的体验。第三类与旅行有关的题目更是不言而喻了,“数码时代”的旅游体验不同于“胶片”时代,旅行是积累照片的一种途径,也是一个将个人和家庭的记忆私人化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课内外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喂食动物”和“租房”是旅游阅历的一部分,旅游可以教我们如何同大自然相处,如何同不同的人打交道。
生命的本质在于体验,生命的意义在自我实现,旅游作为人类高层次的需求,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强劲推动力。日渐生活化的高考题目寓于了现代社会的生活主题自然情理之中,中国已成为旅游大国,时下的全民旅游热已成不争的事实,熟人朋友之间的见面语早已从“你吃了吗”悄然改为“你旅游了吗”或者“你去哪儿玩儿了?”。旅游因素在高考作文中的出现也是自然而然的,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令人心悦的好兆头。
注: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 904075747@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