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资讯

探寻山东最美古村落之日照两城肖家村

日期: 2015年06月06日    来源: 日照市旅游信息中心

    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在日照的两城镇有这样一个村落,距离大海不过一里路,村民下海打渔、赶虾、补网,依然保持着耕海牧渔的传统生活方式,这就是日照肖家村。
    5日,在肖家村村主任王乃花的带领下,一行人走街串巷,真实的感悟古村落的,淳朴、自然。
    王乃花说,“村子里的房屋,有的还在沿用老一辈砌房的材质和手法,厚重的黄土砌成大个的石块,建成的屋子,冬暖夏凉,还有益健康”。屋子架构简单,门梁和窗口都用“木杠子”撑起,纯木制的上梁子是屋子一年四季通风换气的“良将”。在肖家村的家家户户的门前种着绿树红花,自给自足的时令果蔬的小菜园,简单的篱笆帐子,一点不在意路人的目光,淳朴的民风,油然而生。
    在肖家村,一个人,一副高跷,一个虾篓,一片海,就是一个世界。
    赶虾人,肖家村独具特色的职业。每天与大海为伴,对内地人而言昂贵的海鲜在他们眼中习以为常。每到推虾皮季节,渔民大都戴着苇笠或小檐草帽,挑着网具,早早来到海滩。来得早的,坐在硬硬的海泥台绑高跷,技术高的,一跳就站了起来。拙的,试探着扶一根砸在海滩的树桩起身,下海了,放下虾网,固定好推杆,钻进那个等腰三角形中间,在米多深的水里走走停停,觉着网里有虾,就停下来,把虾网前头抬起来,露出细细的网眼,小虾顺着网合到网窝,顺手从虾篓拿出笊篱,捞出,咔进虾篓子。然后放下网,再往前推。虾篓拴在身后,竹子编的,圆形,肚大,口小,里面使竹子或芦苇编的席子围起来,透水,还漏不了毛虾,能装100多斤。
    虾皮是家里全年的油盐钱,接海的很小心,把毛虾轻轻从虾篮舀出,放到铺着包袱的竹筐,担回家,放到锅里“炸(煮)”出来晾晒。炸虾皮很讲究,放多少水,多少盐,什么时候虾下锅,都是老辈传的定数。虾皮“炸”熟后,捞出、控干,放在芦席或薄帐晾开,撒时要均匀、疏散,一气干透,收起来,放在缸、坛、罐子里,不透风、不漏气,保鲜、保色、保质,卖时拿到手里轻、干,吃起来味道鲜美。


注: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 904075747@qq.com 删除。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