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建市25周年——城乡巨变
从空中俯瞰日照,城市与大海相依,繁华与自然相拥。168.5公里的海岸线,万顷碧波枕绿而卧。开阔的主城区,大片绿地点缀其间。
这座美丽的城市,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
2009年10月5日,联合国人居署将2009年度“联合国人居奖” 颁发给日照,表彰日照市在建设绿色家园、改善人居和基础设施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当年获得这一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荣誉的,全世界只有三个城市,中国唯有日照市。
二十多年来,日照市在城乡发展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全国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世界清洁能源奖”等。
这一张张名片,凝聚着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高瞻远瞩,凝聚着日照人民对美好家园的不懈奋斗。
时光回溯到二十五年前,城市的两个中心区日照和石臼,仅有海曲路连接,所谓的城市不过是成片的村庄和庄稼地。唯一的公交线路从东到西,运行了10个年头。
1996年5月,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建成启用,带动了新市区的开发建设,也搭建起了城市的主体框架。
不到二十年时间,新的城市中心区拔地而起,生动地演绎了日照的城市建设理念:大绿量、花园式、开放型、生态化。在新市区核心地带,原有几个废弃的采石场,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利用、大手笔建设,形成了大面积的湖泊公园,为城市增添了空间和灵气。
到2013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7.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6%。
从海滨渔村到生态宜居城市的华丽蜕变,离不开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设计,更离不开严格执行规划的刚性措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日照市就精心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功能分区进行了科学布局,对港口、车站、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合理规划,对城市主干道、次干道、一般道路的长度、宽度都一一明确。后来,随着城市发展需要,日照市又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不断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北京路断断续续修了十五年,按照最初300米的标准分段建设,成为贯穿城市南北的主干道之一。
海滨风景区让日照人倍感自豪。灯塔广场、世帆赛基地、万平口海滨生态广场、水上运动基地、梦幻海滩、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刘家湾赶海园,宛如一颗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黄金海岸。
万平口是大自然对日照的恩赐,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天然泻湖,是天然的避风港湾。依托泻湖建起的世帆赛基地、水上运动基地凭海临风、得天独厚。
云卷云舒,潮涨潮落,日照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海滨城市,日照人的生活也从原始文明走向现代文明。到2013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34%,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4.48%,全市私人轿车保有量18.55万辆,城市居民家庭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9.4%,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14平方米……
数字是枯燥的,数字也是生动的,它是人们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反哺农村的力度逐年加大。1995年日照在全省首批实现“户户通电”,1999年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200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2007年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2010年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
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文明是农村发展的现实要求。近年来,全市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为突破口,解决了农村垃圾处理难题;以村庄改造建设为突破口,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以美丽文明乡村行动为突破口,集中打造了900多个“美丽文明乡村”。
2014年6月到8月间,全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63天,连续三个月居全省第一。
安居才能乐业。人们充分享受着美好家园所带来的一切,这是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
注: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 904075747@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