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东港 > 旅游资讯

山东: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到底难不难

日期: 2014年04月11日    来源: 中国旅游报  作者: 王哲 郭晓囡 刘杰

    编者按“在我出生那年,我爸找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算命大师给我相面。大师说我面相很好,有帝王之气,长大之后,出入有车,走哪儿都得摇旗呐喊,频繁进出豪华酒店及名胜古迹,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大帮人紧紧跟随!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大师的话应验了,我成为了一名导游。”这是一位导游员向笔者讲起自己选择这个职业时的“自嘲”。 

    据了解,2013年中国旅游产业在全球旅游产业平稳增长的大形势下更是迅猛发展,其中新增的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到了50多万人。然而这个众人眼中的朝阳行业,却一直存在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一方面涉旅企业抱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另一方面诸多旅游专业毕业生选择跨专业就业,“有业不就”。对此,笔者走访了山东济南和青岛的多家涉旅企业、部分高等院校调查了解这个问题。

    企业人才流失学生有业不就

    现状

    目前,在社会上,许多针对导游的负面报道,引发了很多游客的质疑和偏见;在家庭中,由于工作时间的特殊,父母家人也常常苦口婆心地劝说导游员们辞职转行。

    企业:提高薪资依旧难招人 

    每年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青岛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会倍增。日前,青岛市旅游局联合青岛市旅游协会组织上百家旅游企业在青岛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了第九届旅游人才专场招聘会,旅行社纷纷提高导游待遇,除增加底薪外,还开出了包住宿、年终奖等诱人条件,但还是鲜有人问津。 

    笔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百余家旅游企业提供了包括各岗位服务员、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和维护人员、计调、各语种导游人员、景区讲解员在内的200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对导游、宾馆管理和服务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然而,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求职人员,其中不乏旅游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纷纷表示,不会将导游作为自己的职业首选,问及原因,大多是因为家人不同意或者社会认可度底。“干导游太累了,还总是吃力不讨好。”今年即将毕业的小李这样说。 

    青岛市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最近几年,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专业院校毕业生大概只有20%的人最终会在这一行业就业。” 

    学生:有业不就,频繁跳槽 

    “我们班30个人,第一次就业时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不到50%,3年后留在旅游行业的不足20%,5年后能留在旅游行业的寥寥无几。”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5年的小张表示,“至今就两个同学在星级酒店已经升至经理级别,还有一个自己开了一家小旅行社,但去年出台的《旅游法》对这种小旅行社影响很大,他今年好像也准备转行。” 

    泰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应届本科女生小李说:“我不打算选择旅游这个行业。自己当初选旅游专业完全是出于当导游可以到处玩的心理,可现在看导游这个工作不但天天出差,薪资待遇低,而且个人发展前景也不大;如果去酒店的话,要从服务员做起,时间长且工作累,自己也不喜欢。”小李还提到,父母也不太希望自己进入旅行社或酒店工作,因为还是觉得这个行业吃的是年轻饭,等成家了就没太多精力了。很多导游都没有社会保险而且收入也不稳定,不太适合长期发展。 

    近日,在山东女子学院的校园招聘会上,笔者遇到了愁眉紧锁的旅游专业应届生吴同学。她说:“都说旅游业发展前景较好,属朝阳产业,已被社会所认同,但我不想在旅游行业就业。一些旅游工作,如导游、宾馆服务等工作时间不固定,扰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且很辛苦,长期工作会对家庭生活以及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山东森林国际旅行社的刘金秋表示:“我们旅行社导游的流动性特别大,因此‘流水化’招聘导游。去年毕业季招的5名导游至今只剩一人还在岗位,因此需要随时招聘补足岗位。而酒店工作相对稳定,所以员工流动性比旅行社略小,但也比其他的服务行业大。” 

    某高校的一位旅游专业辅导员认为,我国的旅游教育机构和旅游专业人才都在不断增加,但旅游企业人才流失却越来越严重,旅游高校毕业生普遍出现了“有业不就”的现象,而旅游企业却普遍存在就业人员素质及层次偏低的问题,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不愿进入旅游行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人才的就业之间存在严重的“落差”。

    个人、企业、院校多重原因综合作用

    溯源

    明明是一个前景光明、发展迅速、急需大量人才的朝阳行业,为什么会出现人才大量流失、企业望“人”兴叹的情况呢?

    学生心理门槛高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旅游专业学生旅游职业目标不明确,心理门槛较高。 

    近日,笔者在济南长清大学城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最初选择旅游专业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大约有52%的学生是自己的兴趣和选择,有31%的学生认为旅游前景比较好,有13%的学生选择旅游专业是父母或者老师决定的,而4%的学生是调剂录取的结果。 

    山东师范大学旅游专业大三的王同学表示自身暂时没有明确的旅游职业生涯规划,当时是凭着对旅游的喜爱,抱着旅游就是享受生活的想法才选择旅游专业。但实习后才发现自己忽视了毕业后要从事的是一种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旅游职业相对来说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薪资待遇较低。所以现在很犹豫毕业后是否从事旅游行业。 

    济南胜利石油大酒店质培总监王永久表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就是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行业一般要求管理人员要从服务人员做起。因为要做高层管理,必须有基层的经验,否则很难做好工作。在国外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年的一线服务经历。所以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到了单位都必须从基层干起,包括导游、景点解说等。但很多学生对此没有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认识,这些学生普遍有比较高的心理门槛,缺乏吃苦精神,不屑于旅游的基层工作,要么‘有业不就’,要么‘频繁跳槽’。” 

    教育模式与现实脱节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传统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就业市场需求存在着矛盾。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不符的现象还很普遍,基础性、理论性课程比例太高,导致学生自身现代技术和外语交际能力不强,尤其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外语的口语交流能力薄弱。 

    毕业已经1年的山东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小武告诉笔者:“在学校里学旅游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旅游文化学、生态旅游学、旅游资源与开发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总体感觉有点空,没有什么趣味性,一味强调理论上的灌输,实践性较差。” 

    据了解,各高校旅游学院的老师大都研究生以上学历,但旅游行业的从业经验较少。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志全表示:“高校教师在相关行业的实践时间普遍较短,这是大陆高等教育的一个弊端。”而在与香港一些高校的交流访问中,张志全发现他们的旅游专业教师在旅游行业的从业经验大都在10年以上,且很多人一直在旅游企业挂职。 

    山东中国国旅总经理蒋超表示:“当前国内的旅游高等教育还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性传统教育模式,学校主要依据学生的分数来选拔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偏重于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的素质,开展实践性活动较少,偏重于课堂教学。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过少,导致学生学习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这种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应试性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惯于接受知识,不善于学习能力,面对不同的客人和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行业福利待遇差 

    旅游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薪酬福利和员工的岗位贡献率直接挂钩。旅游行业就业主渠道包括宾馆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根据调查,毕业生到宾馆酒店就业,一般都要从基层部门服务工作做起,起薪大多每月2000元左右。旅行社一般职员薪酬大都为底薪加提成,且底薪每月一般不超过1500元,大多数每月收入不超过2500元。而根据近期有关媒体的报道,旅游业薪酬水平在服务业中位居倒数,更不要说与其他行业相比了。 

    济南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曾招喜表示:“除了少数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外,大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层次结构简单,且管理不规范,因此员工的发展空间较小。由于旅游业的用人门槛低,企业吝惜用人成本,很多旅游企业尤其作为旅游业重点的酒店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显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和短期性,愿意聘用立即上岗且操作技能较强的熟练工。”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行业推动

    措施

    不管什么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一片合适的土壤,旅游行业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颁布已将近一年时间,旅游行业正在努力沿着规范化的轨道前进,化解旅游行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前景可期。

    “如今旅游行业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的原因与媒体的负面宣传以及普通民众对导游、旅行社不完整认知有关。”济南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曾招喜表示,政府和旅游行业可通过经常举办旅游服务技能比赛的方式,让社会认识旅游服务的技术含量,再通过媒体宣传等手段,转变社会鄙夷服务工作的传统观念,消除对服务行业的就业偏见,营造尊重服务劳动的舆论环境,逐步形成尊重旅游服务的社会氛围。 

    而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心理门槛较高的问题,曾招喜说:“让学生全面接触、深入了解旅游行业,主动与业内经营战略规划目标明确、经营业绩好的旅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协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与企业的人才发展规划相衔接。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学生就业,才能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志全说:“学校应多聘任有从业经验的教师,要求在岗教师在旅游企业挂职训练。而学生应多增加实践学习机会。” 

    济南大学旅游专业学生现在有三次实习机会,分别为第二学期的认识实习,内容包括去景区了解现状、模拟导游等;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进行半年的综合实习即定岗实习;大学四年级的毕业实习就要深入了解调研旅游行业管理等层面。 

    曾招喜介绍说,济南职业学院采取“校企一体、淡校旺企、逐级提升”的措施。也就是说,学校牵头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淡季在校内授课,旺季在企业开展现场教学;第一学年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认知课程,第二学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第三学年进行服务与管理能力课程现场教学。 

    旅游行业竞争激烈,由于相关法规的缺失造成过度的价格竞争,行业利润率很低,现处于微利时代,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压低员工工资。山东中国国旅总经理蒋超表示:“行业的薪酬福利是影响旅游行业就业的首位因素,旅游行业薪酬水平低是造成目前留不住人才的关键性原因。要想彻底提高旅游行业的就业吸引力,须提高整个行业的福利待遇。”首先最基本的就是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益的提高需要政府出台有关旅游企业扶持政策,在各方面给予优惠,切实减轻旅游企业的经营负担;其次,政府可提高旅游企业准入门槛,限制旅游企业数量,减缓竞争程度,强力遏制过度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引导旅游企业自律,遵守行规,自觉维护行业整体利益。 

    山东森林国际旅行社刘金秋认为,现在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小,能提供的高层次职位较少,员工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走集团化道路以扩大企业规模,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规范企业管理,能有效解决员工的发展空间问题,从而提高就业吸引力。政府可出台措施引导有关旅游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形式,实现资产重组,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和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等专业性旅游企业集团,这样做能扩大旅游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吸引力,此外对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青岛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旅游企业的招聘主要呈现了三大特点:首先是工资待遇普遍提高,导游员职位基本工资都在1500元以上,饭店员工职位基本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有的职位3000-5000元;二是招聘岗位涉及面广,除了招聘一线员工外,还提供了中高级管理岗位,既有传统型的服务员、导游员,又有新兴起的网络营销、网络维护、会展策划等;三是各企业重视员工福利保障,除了按规定缴纳“五险一金”,还在改善员工工作、生活条件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和提高,更有企业为员工提供住宿、带薪假期等。 

    “今年导游的待遇提高不少。”有过3年导游经验的张先生告诉笔者,去年这个季节干兼职导游的工资是200元/天,在今年的招聘会现场,他咨询了几家旅行社,都涨到300-400元/天了。 

    笔者还了解到,为提高人才招聘的成功率,青岛市人才市场也推出了配套的跟进服务,包括对未招到合适人才的单位提供“委托招聘”服务;对用人单位拟招聘录用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学历认证等相关鉴定;免费办理旅游、餐饮相关专业人才库求职登记,便于用人单位查询。 

    近年来,青岛市每年约有3000人参加导游人员考试,其中有1000多人通过考试取得导游资格,2001年-2014年累计共有16511人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并办理导游证IC卡。 

    青岛市旅游局行业监督管理处处长宋宗涛说:“为了树立青岛导游的良好形象,发挥正能量,促进青岛旅游整体质量的提高,在今年的导游大赛结束后,青岛市将对导游进行星级评定,把导游评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并按星级制定指导价,指导导游按相应级别收费,鼓励导游往高级别发展,提升导游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导游的职业自豪感,让社会公众关注导游、理解导游、尊重导游。《旅游法》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旅游市场,也肃清了导游队伍,目前旅游行业正处于转型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引导。”


注: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 904075747@qq.com 删除。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