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狩猎旅游的思考
一、狩猎旅游的内涵
狩猎是人类最古老的生存手段,也是一种最古老的娱乐。马建章(2007)认为,按照目的划分,狩猎一般分为消费型、生产型、管理型和娱乐型。消费型狩猎,即通过狩猎获取食物、皮革等,现在仍有一些部族采取这种原始的狩猎方式。生产型狩猎,即从野外直接获取狩猎产品供生产和交换。随着毛皮动物、肉用动物等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这种狩猎形式越来越少,而非法狩猎和进行野生动物贸易的现象却十分猖獗。管理型狩猎,即从种群动态的角度,为控制野生动物的数量而多由专业人员有计划地进行的猎取少量动物的活动。娱乐型狩猎或体育狩猎,是目前最主要的狩猎形式,是一种国际流行的娱乐和体育运动。
卡尔·马尔科姆(KarlMal-colm,2010)认为,狩猎大约可以分为三种:维生狩猎、商业狩猎和狩猎旅游。维生狩猎是为了提供基本的衣食进行的狩猎,因为需求少,所以对动物种群的破坏不大;商业狩猎的目的是获取作为商品赢利的肉、皮、毛,所以显得“贪得无厌”,对动物种群的破坏很大;狩猎旅游是为了追求个人体验,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限额狩猎,数量非常有限,对动物种群的破坏很小。
关于旅游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可见,所谓狩猎旅游,就是把狩猎作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活动。它是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狩猎旅游的发展
(一)国际狩猎旅游的发展
发展狩猎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在国外,娱乐型狩猎不仅是控制种群数量的有效手段,由此而带动的狩猎产品和狩猎服务,已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产业。欧美、澳洲、非洲都有开展。其中又以美国最有代表性,旅游狩猎的人口最多,管理也最为完善。
美国政府部门认为,鱼类和野生动物资源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捕鱼、狩猎、观赏野生动物,还是给庭院的鸟类喂食,美国人花费很多时间从事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娱乐。
从1955年开始,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每五年进行一次对捕鱼、狩猎及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娱乐活动的全国性调查。至今它已经成为评价以野生动物为基础的娱乐活动经济影响的有用工具。联邦、各州、私营组织利用这类详实信息管理野生动物、市场产品,展望趋势。
在美国,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娱乐活动包括捕鱼、狩猎和野生动物观赏。共分为两个大类:(1)捕鱼、狩猎;(2)野生动物观赏,包括观察、摄影、喂食等活动。捕鱼和狩猎的人被定义为户外运动者。狩猎者包括狩猎的人,以及既狩猎又捕鱼的人。猎用工具包括常规枪支、弓箭、前镗枪、手枪及其他原始火器。狩猎对象包括四种类型:(1)大型猎物;(2)小型猎物;(3)迁徙鸟类;(4)其他动物。
2001年,有超过8200万16岁以上的美国公民捕鱼、狩猎、观赏野生动物。2011年,有超过9000万16岁以上的美国公民捕鱼、狩猎、观赏野生动物,比2001年增长了9.76%。增长主要来自于捕鱼和狩猎人员,其中,狩猎者数量达到1370万人。密歇根州一项调查显示,人们猎鹿的首要动机是花时间在户外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野生动物娱乐参与者也很热衷于环保,他们不但从资金上支持保护环境的努力,还花费时间和精力介绍孩子和新成员享受户外运动和野生动物的乐趣。
美国对狩猎活动的管理比较完善。一是有专门管理机构。内政部负责绝大部分国有土地和自然资源,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局下设渔猎管理局,其它的分设机构还有联邦狩猎动物狩猎局、法律局、国际协调局、申请申诉局。各州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二是资源管理有序。在美国有一个很好的政府管理框架,各州有管理辖区内的大多数物种和栖息地的权力。联邦政府则有管理国家濒危动物名单上的物种的权力。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管理迁徙动物。各州的管理部门将狩猎用地划分为若干个狩猎动物管理单元,每个单元内的狩猎动物种类、数量均有详细数据。三是猎民管理到位。猎民由各州管理,很多州都有猎民组织以及一些猎人培训和教育机构。公民如想成为猎民必须先取得持枪证、狩猎证和狩猎执照,而这一切均需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枪械使用、动物识别、狩猎法规、猎人道德、猎物处理等。在狩猎过程中,狩猎者必须严格按规定的猎捕工具、方法、时间、场所及种类、数量、性别等进行狩猎。四是狩猎场管理规范。政府部门的网站辟建专门窗口,提供地图、狩猎场信息、狩猎规定、安全提示、服务等相关信息。一些州发布了狩猎指南和初学者指南。狩猎者须按天数或季度付猎区的入场费,同时获得在本猎区狩猎的许可证;此外还须按计划的猎物头数,提前购买狩猎指标。五是狩猎收入“专款专用”。比如,加州渔猎局以销售狩猎执照和狩猎指标的收入作为预算收入来源,主要用于保护生态多样性,每年这一账户的收入、支出都完全公开,让州议会和公众等核查。2009年通过狩猎和垂钓用具的加税,政府得到8.62亿美元;通过出卖执照限额美国每年可以得到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动物保护组织则可以得到其中的2.8亿美元的资金。
(二)国内狩猎旅游的发展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狩猎旅游始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中国第一个国际狩猎场在黑龙江伊春的桃山建立,之后陆续建立了一批国际狩猎场对外开放,接待国际狩猎爱好者。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共有国际狩猎场34个,累计接待国际猎人1101人次,狩猎收入3639万美元,分属于1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以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多。我国共有国内狩猎场34个,累计接待狩猎人数9.66万人次,狩猎收入475.4万元,分属于1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以辽宁省、山西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多。
我国的狩猎管理工作由林业部门主管,国家林业局授权各级林业部门核发狩猎证,而猎枪弹具管理则由各级公安部门负责。以黑龙江省为例,1954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设立了狩猎管理办公室,责成林业部门管理狩猎活动。1958年,国务院正式把狩猎管理事宜交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同年,黑龙江省召开了全省狩猎会议。1959年,颁布了《黑龙江省狩猎管理办法(草案)》。1961年国家召开了全国狩猎工作会议,重申“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殖饲养,合理猎取利用”的护、养、猎并举方针。同年,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召开了全省狩猎工作会议,发布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与开展狩猎生产》的布告,并随之颁布《黑龙江省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奖惩暂时办法(草案)》、《黑龙江省国营林场管理狩猎事业几项规定(草案)》、《黑龙江省猎人协会章程(草案)》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仍对狩猎工作发布过政策性指令。近些年,由于生态环境改变,野生动物资源锐减,许多文件转为强调加强保护和建立保护区方面的内容。除了上世纪80年代建立几所涉外旅游狩猎场外,未再组织规模狩猎。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所做《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狩猎、假蝇钓鱼、观鸟产品开发,提出建议。2010年,黑龙江省旅游局、林业厅、公安厅联合印发了中国第一个狩猎旅游规范性文件——《关于加强全省旅游狩猎活动管理的指导意见》,并试点推出狩猎旅游专项产品。出于保护目的,狩猎对象以养殖为主。
三、我国狩猎旅游存在的问题
1.对狩猎对于动物保护作用的宣传不到位。如何向公众解释“狩猎也是保护”,让更多的人从“感情色彩浓厚的保护”向“科学合理的保护”转变,如何认识物种保护与保护动物个体生命的关系,处理好野生动物保护和狩猎之间的关系,在二者间寻求平衡等诸多问题,需要有更好的理解认识、更恰当的沟通渠道和更好的制度设计。
2.狩猎场与野生动物资源结合度不高。我国缺乏对狩猎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实行科学评估的制度,狩猎场的布局不能严格按照野生动物资源丰厚程度和栖息地布局。这是直接导致为数不少的狩猎场经营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
3.狩猎管理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由于资源保护欠账太多,出于尽快恢复野生动物资源的考虑,采取了严控狩猎的政策,不再发放狩猎证、持枪证等,客观上关闭了合法狩猎的渠道。狩猎组织不健全,狩猎专业培训基础薄弱,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狩猎管理不够到位,数据库系统很不完善。
4.狩猎场经营管理手段单一。现有的狩猎场经营往往走狩猎一座独木桥,忽略了与周边资源的融合及其他活动项目的整合,加之对市场需求的研究不足,多数陷入不良循环。在管理方面,规划管理、规制管理、信息管理、人员管理、运营管理、安全管理体系尚未成型。
5.狩猎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马尔科姆根据官方数据,对1997至1998年甘肃一个外国人狩猎盘羊的项目收益分配测算后发现,狩猎收益经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分流,只有大约4.9%的资金最后分给了狩猎所在地阿克塞地区,用于野生动物保护。相比之下,巴基斯坦一个类似的地区项目则把狩猎所得收益的75%至80%分配给了当地社区,这些钱用于在当地修建学校、医院,或者用于动物保护。此外,狩猎收益的分配不够公开、透明。
四、对发展狩猎旅游的思考
1.通过发展狩猎旅游,澄清似是而非的动物保护观念。既要宣传科学,又要科学宣传。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让公众了解野生动物个体保护与野生动物种群控制的关系、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平衡关系、自然界自我平衡和人类能动干预失衡生态的关系、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与对其合理利用的关系、合法合理狩猎与抑制盗猎的关系,使更多的人逐步认识到合法狩猎利于动物保护的科学道理。
2.通过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合理调控狩猎场布局和规模。建立野生动物保护普查机制,以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分布范围为基础,划定野生动物保护区范围,制定狩猎场规划,以规划指导建设,促进保护。严格控制野生动物猎取对象、猎取数量、猎取方式和猎取时间,尽量保持自然生态原貌,减少人为影响痕迹。
3.通过研究消费需求,面向市场开展旅游狩猎活动。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国内缺乏狩猎人群基础。在发展初期,势必表现为低流量、高消费的形式,狩猎市场将以俱乐部等有组织的形式,在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社区、区域性国际市场、国内高端收入群体中形成市场,逐步推广到更为广泛的消费层面。这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趋势密切相关。
4.通过整合资源,形成狩猎旅游产业链条。坚持依托自然资源,狩猎、捕鱼、野生动物观赏三个轮子一起转,把自然繁育与人工繁育结合起来,拉长加工链条,积极开发旅游纪念品、玩具、服饰等狩猎衍生产品,发展狩猎装备、设备制造业。
5.通过建立健全相应机制,规范狩猎旅游管理。坚持保护优先、社区受益的原则,建立土地利用补偿机制、合理的狩猎旅游收益分配机制、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以及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相结合的野生动物保护投入机制。加强狩猎旅游证照管理,积极发展狩猎组织,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发挥狩猎旅游的教育功能,吸引更多的人在享受自然之乐的同时,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中来
注: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 904075747@qq.com 删除。